会员/用户快速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记住账号
忘记密码?入会申请/ 用户注册
更多>>近期培训

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13—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广州“12338”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标准化工作保障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国家《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精神,结合广州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实施背景和基础
    标准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接口;标准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基本要素。当前,广州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发挥标准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叫响“广州标准”,优化“广州服务”、壮大“广州制造”、打造“广州创造”、提升“广州质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共同推进下,以《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09-2012 年)》为行动指南,标准化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标准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显著增强,成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标准化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标准化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广州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广州市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5 项政策配套文件,设立了专项资金对企事业单位开展标准化活动进行资助,为标准化战略的实施铺设了良好发展“轨道”。服务产业升级成效显著,通过不断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建立产业先进标准体系,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
标准化工作省内领先地位进一步确立,标准化基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服务广州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支撑城市发展作用突出,在民生、市政、安全、环保等领域结合广州实际开展标准研制和实施,累计发布相关地方技术规范188 项,完成了10.6 万个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改造,大幅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有力保障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
    同时,广州标准化工作仍存在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标准化工作规律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还不强,参与各级标准化活动广泛性不足、层次不高;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结合不紧,标准化科研能力总体较弱,重点领域标准化引领作用尚未显现;标准化人才队伍及技术支撑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标准化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尚未落实;对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政策激励力度有待加强,与标准化战略实施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仍不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保障、创新推动和技术引领作用,构建广州标准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和实施,全面支撑广州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系统谋划。深入系统地搞好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标准化事业发展。
    2.主体突出。明确企业作为标准化活动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研制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增强标准化的适用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3.创新发展。紧贴“12338”决策部署,在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工作领域开展创新,营造标准化良好发展环境。
    4.全面提升。全面提升标准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广州标准体系,叫响“广州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设现代产业标准化的引领城市。确保落户广州的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工作组(WG)数量保持全省领先。主导、参与研制的各级标准数量稳居全省前列,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先进标准。研究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路线图,形成适应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先进标准体系,引领产业发展。结合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20 年,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15 家以上,创建AAAA 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0 家以上,以点带面引领行业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城市管理标准化的宜居城市。把现行有效的城市管理措施和管理技术转化为标准或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与广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在市政建设、文化教育、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领域研制、实施一批标准,建立一批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强化标准的应用。
    ——建设绿色低碳标准化的标杆城市。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领域相关地方技术规范的研制,促进环境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构建完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争取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试点)落户广州,加大节能减排标准的宣贯培训力度,推动标准的有效实施。
    ——建设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先行城市。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次数大幅增加。在碳减排、皮革皮具、化学品注册等领域积极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研究,引导企业建立技术贸易措施应对和防控体系,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标准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城市。实施“百千万”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引进百名以上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集聚千名以上精通专业技术的标准化专家,培养万名以上业务熟练的标准化骨干,基本形成标准化人才高地。在优势领域建立有影响力的标准孵化平台和标准符合性验证平台,提升城市的感召力。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产业标准化,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农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优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相关产业标准体系及发展规划研究,研制和实施产业标准化路线图。鼓励企业加大对标准化的投入,积极争取优势领域国家、省级TC/SC/WG 秘书处落户广州。推动科研、标准与产业同步,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结合,研究专利与标准融合,加强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可形成产业集群或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抓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等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深入推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集聚区开展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打造“广州创造”。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将标准化工作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紧贴规划不断拓展广州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域,大力开展标准研制与实施。重点选择商务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高新技术服务、外包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总部经济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创新工作,推动相关标准与规范的研制与实施,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加快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港澳地区及国外先进地区的接轨步伐,促进现代服务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优化“广州服务”。
    3.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标准化。加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并有效实施,鼓励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成标准。继续推进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提高标准先进性水平。着力推进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造船以及精品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先进标准研制。鼓励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争取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壮大“广州制造”。
    4.不断深化都市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以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广州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广州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挖掘广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提升农业品牌价值和附加值。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广州农业”。
    (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助力建设宜居城市。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标准化,为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推动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5.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化。围绕“智慧广州”建设,完善智能化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化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化城市先进标准体系。加大涉及宽带网络、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安全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力度,建立统一协调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和统一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城市规划、城区改造、市政工程、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市容环卫、水务管理、建筑安全和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强相关基础性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研制与实施。加大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力度,并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标准化示范(试点)在智慧应用服务中的规范和推广功能,加快推进天河智慧城的标准化建设。
    6.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就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公共领域的标准体系,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研制一批保障民生、健康、安全的标准,并积极补充研制一批针对性强、适应广州自身特点的地方技术规范。在公共服务标准领域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加强公共服务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积极选择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并适时将试点成果加以辐射、推广。
    7.加强民生服务标准化。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在工作中引入标准化理念。加大商贸、旅游、居民、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各级标准的研制和宣贯实施力度,形成符合民生需要的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针对社区基础设施与配置、社区公共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方面推进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服务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幸福社区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
    (三)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助推节能减排,促进污染治理,全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为打造“花城、绿城、水城”城市品牌提供标准化支撑。
    8.大力开展能源高效利用标准化。针对新能源、循环经济、节能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及生态工程咨询、碳交易等低碳服务产业,大力开展相关标准化项目研究。积极推动节能产品、低碳产品的产品标准和节能产品能效检测标准、评价方法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应用。严格实施国家有关能效标准,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立完善的能源利用和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大力研制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标准。加大有关能耗限额、能源效率等重要节能技术标准以及绿色生产理念的宣贯培训。推动节能、降耗、减污,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标准化管理。
    9.有序推进资源节约标准化。提高节水、节材、节地、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等领域资源节约标准化水平。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利用技术、生态工业园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标准化示范(试点)。加强对资源节约的实施监督与评价考核。
    10.强化城市环境保护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制,以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和区域环境容量等为主要控制指标,研制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和电磁辐射排放等地方技术规范,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保产品尤其是高效环保设备、新型环保产品的标准研制工作。推动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水网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规范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加强环境标准宣贯实施和后评估工作,积极开展广州环保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
    (四)加强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不断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标准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积聚标准化资源,为建设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先行城市提供完善的标准化服务,有效提升广州的国际竞争力。
    11.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化组织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双边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TC/SC/WG 秘书处落户广州,承担更多的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承办和参与更多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和论坛,鼓励专家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工作组召集人职务,提高企事业单位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
    12.推动“广州标准”国际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输出、标准输出和品牌营销。推动广州优势特色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支持企业在国外进行广州特色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广州企业主导制定的标准走向国际,在国际上叫响“广州标准”。加强实施“引进来”战略,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法规组织生产,引导企业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标准,并加以创新转化为广州标准,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3.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产学研”联盟,引导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应对和防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有效性。建立高效快捷、互联互通的覆盖广州出口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应对数据库与防控体系,帮助企业及时掌握目标市场技术准入条件,掌握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技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通报、评议基地,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通报评议工作。强化对主要贸易国和地区、重点贸易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国际交流,促进广州与东盟贸易的发展。
    (五)完善标准化基础能力和发展环境,建设标准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城市。
    搭建标准化服务平台,优化标准化人才培养环境,实施“百千万”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为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机制保证和智力支撑。
    14.建设标准孵化平台和标准符合性验证平台。加快搭建标准化创新服务基地、标准化工程实验室、标准化重点实验室、标准化工程中心等标准技术研究与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建立由政府引导、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平台,强化政府对检测、认证结果的采信。发挥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在单位信用信息管理和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中的作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应用。推动在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资金中设立或配套标准化项目资金,加大关键技术标准攻关研发投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重点突破,增强广州技术标准攻关突破能力。建立面向企业的标准化服务电子平台,将标准化服务窗口前移至企业内部,提供个性化的上门服务。建设标准化生产力促进机构,引导企业在研发、经营活动中重视和运用标准化手段,建立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成技术标准联盟。
    15.优化标准化人才培养环境。建立标准化工程师培训考核制度,积极争取省市职称工作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推动建立标准化中级(含)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以考代评”制度,逐步过渡到高级技术职称考评结合。将标准化培训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将标准研制和标准科研成果列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内容。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标准化博士后工作站。在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区域创新联盟、科技园区联盟、创业投资联盟等一批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中发挥标准化的作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标准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专利与标准的结合,推进广州拥有自主技术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将标准化成果纳入科技成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率。
    16.实施“百千万”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工作机制,研制标准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申报方式和扶持政策,引进、培养百名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将标准化人才纳入全市人才集聚库。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专家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造就千名精技术、通外语、掌握产业发展趋势、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的标准化专家,充实完善标准化专家库。引导标准化专业人员建立清晰的职业规划,提高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万名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骨干。加强标准的宣贯培训,继续加大标准化实施监督员的培训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政府统一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广州市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加大对标准化战略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区、县级市政府要建立相应协调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要建立落实本纲要的工作责任制,将纲要的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二)健全政策法规。
    研究地方立法推进广州标准化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制定和完善与标准化战略相适应、符合广州标准化事业发展实际的配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稳步推进标准化法规与科技、产业、人才、贸易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法规有机衔接。制定引进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的支持政策,鼓励国际国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研究制定知识产权纳入企业标准和培育标准化咨询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完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采购标准指标领先的自主创新产品。
    (三)强化经费保障。
    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多方投入的标准化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化经费的投入,重点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标准化项目研究、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建立标准化示范(试点)、构建先进标准体系等相关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落实标准化活动资金,支持标准化事业发展。完善标准创新激励制度,奖励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标准化项目,以及在标准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个人。
    (四)重视宣传引导。
    实施标准化知识普及工程,推进广州标准化宣传与教育培训,重点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建立市、区县及街道、乡镇标准化宣传网络,增加宣传投入,完善宣传设施,丰富宣传方式。推进标准化宣贯、培训、研究进高校、进党校工作,大力加强标准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论坛、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育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