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用户快速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记住账号
忘记密码?入会申请/ 用户注册
更多>>近期培训

广州标准体系框架及标准制修订路线图规划(2013—2020年)


    为加快推进《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13-2020 年)》,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技术支撑作用,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及其系列配套文件的总体部署,结合广州市标准化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广州标准体系建设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的快速发展,广州经济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产业层次日趋清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服务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012 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 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三产比例为1.63∶34.78∶63.59,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3%。二是工业结构逐步向适度重工化、高级化发展,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明显,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涌现多种新业态。主导行业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行业逐步向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化等新兴行业转变,产业重型化、高级化程度逐步提升。2012 年,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制造三大制造业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7%,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强,成为提升广州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同时,随着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加强,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以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以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健康养生等为代表的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三是产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广州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2012 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9816 件和4036 件,同比增长20.1%和28.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7000 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占GDP 的比重超过9%。四是产业布局日益优化,产业集聚度提升,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市重点推进“3+9” (“3”包括南沙新区、广州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包括中新知识城、海珠生态城、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空港经济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广州高度重视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2012 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三个重大突破”的实施意见》(穗字〔2012〕16 号),提出“建设完善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谋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较好经济效益、较强带动作用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领先技术水平、良好市场前景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保障措施。
    今年市发改委制定《广州市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3-2016 年)》,明确未来三年广州将加快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产业快速发展提出了更详细的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广州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当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更需要标准体系来规范、引领和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因此,建立广州标准体系,出台标准制修订路线图,符合广州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顺应广州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广州标准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州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标准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功能作用日益增强,在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标准化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09-2012 年)》、《广州市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管理办法》、《广州市标准化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等。同时,在2009 年成立了广州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联席会议,全面协调推进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工作,近期又发布了《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13-2020 年)》,明确了未来7 年广州市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蓝图。二是标准化服务功能日益显著。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十大重点产业,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提升作用,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近年来累计建立各级标准化示范试点106 个,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7 家,完成产品采标确认3567 个,引导和资助1000 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制修订及各种标准化活动,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指标在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成立了广州市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合力,不断扩大标准化工作覆盖面,在旅游、交通、水利、民政、城建等多个领域累计发布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209 项,将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推广实施,为广州城市建设和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标准化基础实力进一步加强。落户广州的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总数达144 个,居全省第一。标准化专家库涵盖化工、建筑、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400 多位专家,企业标准实施监督员年平均培训人数约800个,为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广州市标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等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强化了企事业单位与标准化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标准化工作针对性。
    (三)存在问题
    目前,广州标准化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一是标准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广州市标准化总体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市相比仍有差距,标准化发展后劲仍需加强,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广州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广州市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和领域间标准化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和领域标准制定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三是标准实施效益有待增强。标准推广应用机制和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相互转化机制有待完善,标准化与计量、合格评定/认证认可结合度不够紧密,标准实施监督与评价力度亟待提高。四是标准化发展基础有待巩固。标准化活动的政策激励力度有待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及技术支撑服务水平尚有提高空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加大重点产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力度,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特色鲜明的广州标准体系,认真做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为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谋划、系统管理。坚持继承与发展,充分借鉴国外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经验,结合国内现行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构建产业标准体系为核心,不断健全广州标准体系。
    2.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紧贴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重大需求,突出重点,紧贴热点,着力推进十大重点产业标准研制工作,同时兼顾传统产业、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制修订工作,以重点突出,全面兼顾的方式,实现广州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提升。
    3.适度超前、引领发展。通过吸纳最新科研和实践成果,提出研制一批具备科学性、技术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技术标准,使标准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不断引领广州产业和领域健康发展。
    4.形成特色、注重实效。重视标准实施综合绩效及其评价工作,通过宣传培训、试点示范等方式,推进标准制修订路线图所规划的标准实施,实现标准的持续改进。
    (三)总体目标
    “坚持一个中心,抓好两项工作,解决三个问题”,即:坚持以标准研制和实施为中心,抓好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和标准制修订路线图绘制,力争到2020 年有效解决广州标准制修订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广州标准之间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广州标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突出的问题。
    三、主要任务
    (一)明确标准研制路径,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
    1.汽车制造产业。结合我市汽车产业优势,依托国家和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双试点”,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标准制修订,健全汽车研发、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标准,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电控系统、基础设施等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究,初步形成技术指标先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我市汽车产业升级。
    2.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支持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精细无机化工产品和高档个人护理产品的标准研制工作,包括高标准油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技术标准,多碳精细化工、精细无机化工产品标准,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技术标准,高档个人护理产品的配料和添加剂、润滑油添加剂、新型功能表面活性剂等产品标准,完善精细化工产业标准体系,打造完整的精细化工产业链。
    3.重大装备产业。初步完成广州装备业标准体系构建,结合我市装备业发展实际,重点支持清洁高效发电技术类标准、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类标准、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类标准、先进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类标准、新型农业装备技术及制造类标准、电子及光伏制造装备技术类标准、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类标准、发电及输配电设备类标准、地铁车辆类标准和智能控制系统及精密测量仪器技术类标准的研制,推动广州建成国家重要的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支持第四和第五代移动通信(4G、5G 无线网络)、高性能计算、半导体照明等技术标准研究,进一步加强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高端软件、软件服务与网络增值服务、数字虚拟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健全信息技术产业标准体系,促进广州建设全面感知、泛在融合、安全互联的智慧城市。
    5.生物与健康产业。加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医疗器械和健康保健等领域标准研制,初步建立生物与健康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广州建成国家重要的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生物与健康产业基地,促进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
    6.新材料产业。加强稀土功能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金属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高温材料等领域标准研制及标准样品研究,构建广州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引领和支撑广州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和低成本循环再利用,促进材料高性能化、轻量化和绿色化,做大做强广州新材料产业。
    7.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方面,加强太阳能、风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标准研究;节能环保方面,大力推进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重点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处置、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标准制修订,初步建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城市。
    8.商贸会展产业。积极开展专业贸易服务规范、专业性展览服务规范等标准的研制,建立商贸会展产业标准体系,促进商贸龙头企业规模化、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推动广州成为国际和国内贸易重要交易地、国际品牌重要领地和跨国公司总部汇集地。
    9.金融保险产业。重点研制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及服务标准,金融市场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建设规范,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险营销、保险中介及再保险市场建设等保险服务标准,加强国际、国家和行业金融标准的贯彻实施,完善广州金融保险产业标准体系,促进广州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强大、专业机构集聚发展的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
    10.现代物流产业。重点支持第三方物流、物流供应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物流设施设备、冷链物流、物流园区、货运代理、仓储等公共类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健全现代物流产业标准体系,推动我市建成基于珠三角、辐射华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二)提升标准质量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
    11.消费品制造业。加快研制消费品基础通用安全标准,生态环保型、功能型、智能型消费品标准;重点支持化妆品、纺织品、家用电器、家具、文具、玩具等消费品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纺织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新型纺织成套装备、制浆造纸、皮革鞣制、塑料降解、照明、电池等标准制修订;组织开展消费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研究。全面推动广州消费品工业改造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高端发展。
    12.建筑业。继续开展房屋工程建筑、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工程准备、提供施工设备服务和房屋安全检查等方面标准制修订,并重点支持防腐保温、智能建筑和建筑节能等领域标准研制,进一步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13.旅游服务业。着重修订旅游集散中心设施与服务规范、文化旅游区(点)服务规范、特色商业街区评定标准、诚信旅行社服务规范与评定,凭借先进标准,推动广州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14.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文化与科技、商贸的融合,培育新型业态。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游戏、动漫、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服务标准,以及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和数字印刷标准的研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与丰富服务供给多样化的新需求。
    15.都市化农业。重点推进三个方面标准制修订工作:一是加快“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配套检测方法标准;二是积极组织农产品流通方面标准研制,包括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溯源标准研究,研制大宗农副产品质量等级、储藏(冷库)、运输(冷链)、配送、销售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农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三是推动花卉业标准化发展,重点支持花卉设施栽培、生产管理,“花市”展销等标准研制,以标准化提高花卉质量,规范“花市”运行。
    (三)促进标准协调统一,推动基础建设“集约化”
    16.交通设施。凭借广州开展“国际航空枢纽港”、“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网”等重点工程,加快开展民航客运、水路客运、铁路客运、道路客运、城市客运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17.水利设施。重点开展城市和小城镇给排水、污水处理(包括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18.通讯设施。通过标准化手段为建设全面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提供技术支撑,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设备、三网融合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19.城市建设。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开展空气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城市固体废物源头管理、低碳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四)拓展标准应用范围,推动社会管理“规范化”
    20.城市管理。推进创新城市管理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综合化、网格化、信息化,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建设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
    21.社区自治和服务。重点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医疗保健、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服务、社区劳动力就业、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保洁服务、社区购物、社区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22.社会组织管理。重点开展群众团体、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23.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开展人口管理信息、人口服务信息、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与共享、计划生育技术、生殖健康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24.司法行政与服务。重点开展司法鉴定、公证业务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25.公共安全。重点开展治安、刑侦、消防、安全规范、交通安全管理、出入境管理、监所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应急通信应急处置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以及产品安全信息管理、产品伤害监测、重点产品风险评估和预警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五)强化标准实施监督,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化”
    26.公共教育。重点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建设、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教师职业、教育质量、社区教育和社会化成人培训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7.劳动就业服务。重点开展劳动就业和人才服务术语、设施设备、信息系统,以及职业指导、就业援助、开业指导、社会人员人事劳动档案管理、就业登记于失业登记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28.社会保险。重点开展社会保险术语、经办流程、业务数据、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披露、社会保障卡、基金预算管理、经办机构分等定级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29.基本社会服务。重点开展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基层民主、社区建设、地名、社会福利、慈善与志愿服务、康复辅具、老龄服务、婚姻、收养、殡葬、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30.公共医疗卫生。重点开展环境卫生、放射性卫生防护、学校卫生、传染病、消毒卫生、临床检验、卫生检验检疫、血液管理、医疗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卫生信息、病媒生物控制、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科学、精神卫生、口腔卫生、其他疾病预防和中医药等领域标准的实施监督工作。
    31.公共文化体育。重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术语、分类、运行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文物博物馆和艺术场馆公共服务技术、质量、服务设施、服务信息等领域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场所、体质监测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2.社会公益科技服务。重点开展地震、气象、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完善标准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机制,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建立标准化管理部门与科技、产业等主管部门会商机制,开展多层次战略合作,加强标准研制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衔接配套,在科技任务执行、成果转化应用及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实施中,提供标准化工作支持。积极争取科技对重要标准研制的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根据需求将形成标准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验收的考核指标,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应用,提升标准化总体技术水平,实现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标准化、产业化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二)完善以需求为向导的标准制定立项工作机制。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标准制修订立项工作机制,一方面紧贴广州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广州标准体系规划,指导标准制定项目申报和立项;另一方面发挥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充分了解行业、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确定标准制定的立项方向。同时鼓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对本领域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维护,严格审查标准项目与研究要求,提高拟立项标准的科学性;加强标准立项协调,完善争议协商解决机制;完善标准制定工作的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三)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复审机制。一是要鼓励相关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跟踪、收集标准实施信息,及时掌握国内外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国际标准更新情况以及企业实施标准绩效情况。二是加强对标准实施信息的分析研究,开展标准适应性和有效性评价工作,及时提出标准立项、修订及废止等处理建议。

    附件1: 广州标准体系框架

    附件2: 广州标准制修订路线图